html模版恢復高考40年 他們被改變的人生
2017-06-12 06:56:53 來源:長江商報



長江商報消息□本報記者張衡劉倩雯

1977年,23歲的劉凡已經從武漢到鐘祥東橋公社當知青兩年。這一年10月,我國正式對外公佈決定當年恢復高考。12月7日這天,我國570多萬人參加高考,成績公佈時,正在窯廠裡燒窯的劉凡知道瞭自己被大學錄取的消息,這一年錄取率約5%。如今,劉凡已是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告訴長江商報記者,當年的高考是自己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高考前,自己行萬裡路,高考後,讀萬卷書。

而在1987年參加高考的吳修玉也感慨萬千,“當年的高考雖已不再像恢復高考之初那樣競爭激烈,但是不足三成的錄取率還是把很多人擋在瞭大學門外。”

同樣參加高考的李玲莉則汽車音響擴大機推薦恰逢大學生告別免費的改革時代——1995年。但不少農村孩子的命運仍因高考而改變。

如今,在恢復高考的四十年裡,考生們用不同的方式,書寫著自己的故事,也書寫著每個時代高考政策的變化。

插秧知青當上博士生導師

【講述人】劉凡,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高考時間】1977年

四十年前的那個寒冷冬天,中斷瞭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下鄉當知青的劉凡,在獲知恢復高考的消息後,白天拿鋤頭,晚上握筆桿。坐著牛車赴考的他,無疑是當年570多萬考生大軍中的“幸運兒”。

“幾乎沒有時間備考,稻子還在地裡,如果不管就要死掉。白天的勞動結束後,心急如焚地回到自己屋裡,點著煤油燈看書。”當年,劉凡在湖北鐘祥東橋公社當知青,當他獲知恢復高汽車擴大機品牌考的信息後,每日復習到深夜,沒有現成的教科書,就拿出以前的看,從頭看到尾。

1977年10月21號,國內各大媒體公佈瞭恢復高考的消息,並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將於一個月後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關閉瞭十年的高考之門再次打開,66屆、67屆、68屆的初中生和高中生都可以報考高等院校。劉凡說,這麼多的人,其實大傢心裡都沒有底,但是高考又是一個擺在眼前的機會,不參加高考,可能後悔一輩子。

臨近高考的前幾日,劉凡坐在牛車上,車上鋪瞭點稻草,蓋上鋪蓋,將他拉到瞭考點附近的農民傢裡。

“11月份的那天很冷,考完瞭感覺全都會做,可很多東西還是做錯瞭,對過答案後更是心灰意冷。”劉凡向長江商報的記者回憶說,他當時感覺自己上榜已然無望。

“成績宣佈時,我正在窯廠裡燒窯,張榜的人來念名字,念到這一個,念到那一個,最後終於聽到瞭我的名字。”回憶起當年,劉凡仍難以抑制那份激動。劉凡說,當時真是非常興奮,這就意味著可以讀書瞭!

那一年全國招生27萬人,劉凡所在的公社有300人報名,考上瞭150人。其中148人是知青,另外兩人是小學教師。劉凡說,當時要先報志願再考試,他心裡沒底,一共報瞭三個志願,第一志願和第三志願都是填的武漢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另一個是石油化工學院,專業都是和自己感興趣的化學有關。

那年,高考錄取分數線165分,劉凡考瞭223分,而武大的錄取分數線是220分,他也如願被武漢地質學院錄取。

“在大學裡,所有人都很努力,學習的氣氛很濃。”劉凡說,每天晚上大傢自發自習,聽課之前把要學的預習一遍,聽完老師的課再復習一遍,每次一下課就把老師圍住問問題,很多都是助教,被問得大汗淋漓,答不出來就去問別的老師。

“學校附近的新華書店,一到周末就是‘人山人海’。”劉凡說,可能大傢覺得越是耽誤瞭十幾年,越要用4年的時間追回,所有人對讀書、學習的熱情都很高,還有大十幾歲的工農兵來到大學,就是想多學點東西。

參加高考之前先預考

【講述人】吳修玉,武昌首義學院副教授

【高考時間】1987年

吳修玉參加高考的時間,恰好是恢復高考的第十年。1987年,20出頭的吳修玉從湖南老傢的華容縣一中,以558分考上長沙鐵道學院(現中南大學)。當年,他們全班52人,考上大學的有37人。

“當年的高考雖已不再像恢復高考之初那樣競爭激烈,但是不足三成的錄取率還是把很多人擋在瞭大學門外。”吳修玉說,當時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上者均為“天之驕子”。

1982年高考發生新的變化,高考前需先進行預選考試,預選通過才能參加高考。激烈的競爭面前,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嘗到付出後收獲的喜悅。吳修玉回憶,他當年5月初要先進行預考,7月初高考,很多考生在預選中被刷下來,不能進入高考考場。

“當時學習風氣好,同學們從高一開始就目標明確,直奔考大學。”吳修玉對長江商報記者說,那時人們對於讀大學的期望還是非常高的,如果沒有考上大學,對於父母和孩子都無疑是很大的打擊。尤其是農村孩子,傢裡經濟條件基本上都不太好,由於城鄉戶口的身份差異,想要跳出農村吃商品糧,高考是很多農村孩子的最大出路。

吳修玉說,許多同學都是從農村來縣城中學讀書,可是臨近高考時卻突然被預選刷瞭下來。他們隻好等到高考結束,才同參加高考的同學一起回傢。

在吳修玉讀大學期間,他每年隻用繳納二十來塊的課本費用。吳修玉說,當年沒有助學金,但設有獎學金。一個班上一半學生能拿到獎學金,獎學金分為一、二、三等獎,金額分別為75元、50元、25元等。

吳修玉回憶,當年大學期間,學生考試舞弊、違紀一次留校DSP擴大機察看,兩次則開除,大學期間四門補考,則拿不到學位證書。

大學告別免費時代

【講述汽車擴大機人】李玲莉,武漢市建港中學教師

【高考時間】1995年

1994年是車用重低音喇叭中國大學教育改革的一道分水嶺。這一年,中國高校迎來瞭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自費上學,自主擇業。恰巧,李玲莉這一年參加瞭高考,未能趕上“免費”的末班車。

一年後,選擇復讀的李玲莉成功考取瞭湖北師范學院(現湖北師范大學)。師范專業畢業的李玲莉無疑是幸運的,她的很多同學未能享受到“畢業分配”,而隻能自主擇業。

“第一年高考完可自費讀大學,但是父母均從事教育工作,希望再考一年讀師范,我也就聽瞭他們的意見。”武漢市建港中學教師李玲莉如今已從事教育工作近20年,談及高考變化,她認為,如今考題更為靈活,而當年高考對考生知識點的掌握要求相對單一。

1994年,文科和理科試行3+2,即文科考試是語數外加上政治歷史,理科考試是語數外加上物理化學,每科滿分150分,總分750分。李玲莉回憶說,當年自己政治考瞭130分左右,考試的內容有名詞解釋、填空等,平時基本靠死記硬背,如今高考題型更註重培養考生多角度、多側面綜合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

1995年,就讀於湖北鐘祥一中的李玲莉,在復讀一年後成功考上瞭理想學校。在她第一次參加高考的那年,原國傢教委發出瞭《關於進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的試點意見》,提出國傢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針政策為指導,從招生開始,通過建立收費制度,以獎學金制度和社會就業需求信息引導畢業生自主擇業。

據李玲莉回憶,當年她的大學學雜費是750元一年,同時學校推行四年一次繳納隻要2800元的政策。李玲莉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盡管師范生每月補貼43塊錢餐補,但學費對於很多農村子女傢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不少同學回憶時說,當初接到入學通知書時傢裡都表現得憂喜交加。”

同時,李玲莉說,盡管如此,但在當年能考上大學,親友、鄰居見到瞭都是誇贊,不少農村孩子的命運也因高考而改變。

恢復高考制度後的1977級學生教育實習動員大會。華中師范大學檔案館供圖

責編:ZB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gum406g4m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